蓝鲸新闻9月6日讯(记者 黄玉洁 张书维)受市场以及经济环境影响,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过程中,其风险暴露往往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特征。
以消费金融行业为例,消费金融公司为了维护客户稳定与促进业务持续发展,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灵活的信贷政策,如延期还本付息、展期等,以缓解客户短期内的还款压力。然而,此类政策在为客户提供便利的同时,也无形中延长了信用风险的实际暴露时间。
受宏观环境影响,线下资产还款能力减弱
当经济环境遭遇不利因素,如疫情冲击或经济下行时,几乎所有专注零售业务的金融机构,其客户的还款能力都会受到影响。
消费金融公司亦然。
但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先前实施的展期等政策,部分原本可能立即显现的信用风险被暂时掩盖,导致不良贷款率并未在经济环境恶化的初期立即显著上升。相反,这些风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累积,并在未来某个时间点集中暴露,从而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造成持续性的冲击。
蓝鲸新闻了解到,部分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线下客户群体,聚焦于小微及微小商户,包括但不限于街头摊贩、小型餐馆经营者等。这些商户作为经济体系中的毛细血管,其经营状况直接受到宏观经济及市场环境变化的冲击。
在疫情持续肆虐与经济不景气的双重压力下,这些小微商户普遍面临经营困难或失去收入来源。这种不利局面直接削弱了一些小微商户的偿债能力,进而对一些专注于线下业务的消金公司资产质量构成了挑战。
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因此受到影响,但这种影响并不会立即体现在坏账率上,而是会在一段时间后逐渐显现。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借款人可能通过借新还旧、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暂时掩盖了还款问题。
风险暴露滞后,当下集中爆发
随着逾期和不良贷款的增加,一些消金公司的资产质量,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滑趋势。
消金行业资深业务人员向蓝鲸新闻介绍,“部分消金公司资产质量下滑的原因,源于疫情期间,这些消金公司为客户提供了许多展期政策,展期就导致了“包袱”(不良资产)一直从2022年或2023年积累(至今)的一个过程。”
“鉴于部分小微商户因疫情等因素导致无法按时偿还贷款,有些消费金融公司响应政策要求,采取了灵活的减免措施或设置了贷款等待期,例如允许客户将还款期限延长6个月至12个月不等。然而,这一连续性的延期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客户的短期经济压力,却也导致了风险未能及时得到全面释放和清理。目前尽管已有一定进展,但风险仍未完全出清。”
在经济下行或市场波动期间,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可能受到影响,但这种影响并不会立即体现在坏账率上,而是会在一段时间后逐渐显现。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借款人可能通过借新还旧、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暂时掩盖了还款问题。
另一名消费金融公司高管表示,此类“历史遗留包袱”,更多是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所致。“某些消费金融计划借助线上业务逐步产生的稳定利润,进行不良资产的核销处理。这一过程将是渐进的、长期的,旨在通过时间的积累逐步减轻负担,实现资产质量的持续优化。相当于采取一种‘时间换空间’的策略。”
不良转让受限,定价敏感与领导更迭下的遗留风险
另外,导致部分消费金融资产规模以及质量下滑的另一个影响因素,还需考虑到其不良资产的转让。
在2024年上半年,亦有消费金融公司大量转让不良贷款,对部分银行系消金来说,决策过程需考虑的因素更多。
事实上,对于银行系消费金融这样的国有企业而言,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,定价问题尤为复杂且敏感。
与私营企业相比,国有企业不仅需要考虑资产本身的内在价值,还需兼顾市场趋势、同业竞争态势以及公众舆论等多重因素。具体而言,若不良资产的出售价格设定过低,可能会引发市场误解,被视为不良资产代持行为,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。
另外,从历史看现在,不论是消金公司,还是其他金融机构例如银行,领导层的更迭往往伴随着的是“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将”。也就是说,与交接棒一同传递下去的还有上一任甚至前几任留下的资产。基于对公司长期发展的考虑,有些接棒人会选择新官理不理旧账,过去经营的遗留问题、前任留下的资产里的不良贷款或许就因此冒头,而不再是“利息本金化”地一轮一轮借新还旧。
信贷市场紧缩与资产价格飙升双重夹击:利润受侵蚀,核销不良进度受阻
近年来,信贷市场的萎缩,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会变得更加谨慎,减少贷款发放,以避免潜在的风险暴露。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,信贷市场萎靡对消金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利润空间收窄、市场竞争加剧、不良资产增长等方面。
特别是在信贷资产质量下降、不良贷款率上升的背景下,消费金融公司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处理逾期贷款、进行资产核销等工作,不良资产的增加不仅直接影响公司的资产质量,还可能影响到公司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。不仅进一步加剧了其财务压力,对消金公司的财务健康构成了威胁,同时大幅度侵蚀利润,也导致消金公司试图通过利润核销不良的进度放缓。
“线下风险暴露的情况下,公司还可以通过持续迭代调优线上风险策略,通过提升线上业务规模来进行利润补充。”一消金公司高管表示。
蓝鲸新闻了解到,有头部银行系消金公司在此方面做到了“不破不立”,继承了母行追求卓越、诚信、责任等价值观。
实际上,为抚平不良资产对财务报表的影响,一些消金公司也会通过保险或融担的缓释手段将坏账出表,以牺牲掉一部分利润换取表内业务表现、美化报表。
但据蓝鲸新闻了解,有一些优秀的消费金融公司,在这一部分的业务占比不到10%。
“消费金融公司整体风险的质量比例,主要从分子和分母两点来控制,即通过线上业务扩大规模(分母)以及缩小线下业务(分子)。缩小分子可以通过4个手段来调整业务结构,首先是缩进持续缩小线下业务的占比,第二加大核销力度。第三个加强资产包售卖频率,第四个加强法诉和催收。”消费金融公司资深业务人士称。
社会责任与成本控制,贷后管理的“双重迷宫”
面对不断攀升的不良资产,贷后催收方面,消费金融公司因对中低收入客群的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力不足,运营成本较高。多数公司为提升运营效率,将催收等易引发客户投诉的工作委托外包机构开展,由于对外包机构准入及日常持续管理不到位,缺乏有效约束,导致暴力催收行为时有发生。
与此同时,消费金融公司发放贷款单笔金额小、笔数多,征信查询、支付结算、催收诉讼等按笔结算的费用居高不下,成本难以摊薄。因此,不论是贷后管理的合规性还是贷后管理的成本考虑,消费金融公司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一些消费金融公司,在如此市场环境下,体现出了社会担当。放弃重催的贷后策略,牺牲部分利益来响应维稳的政策号召。“都已经还不上钱了,总不能逼人家把住的房子卖了。我们领导在做决策时,觉得不能把那部分真正有困难的客户往绝路上逼。”一名消金贷后人员提及。
发表评论